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办公室
 学校主页 | 本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规章制度 | 参考信息 | 校情统计 | 常用下载 | 巡察审计 
现在是:
热点文章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参考信息>>高教动态>>正文
 
别敦荣、夏颖: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
2017-09-01 14:47   中国高教研究

 

摘要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和加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多样性、适应性和文化性等。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以素质教育思想整合其他高等教育思想,完善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发展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等。 

关键词:素质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策略 

普及化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有关系吗?乍一看,二者之间好像还真的没有什么联系。素质教育思想提出于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在大众化阶段得到进一步的实施,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所以,将二者联系起来讨论似乎缺乏合理性的基础。但如果透过表象,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要看,情况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根据相关研究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在未来两三年内我国将迎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化阶段,这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听到了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脚步声。试想一下,真的到了那一天,应该拿什么思想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在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高等教育思想,是适合今天和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思想,前瞻性地探讨素质教育与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相关问题,非常必要。  

一、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意义

普及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和工业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发展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优势,普及化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优势。但仅有规模是不够的,如果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不高,是不可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因此,在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坚持弘扬素质教育,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普及化高等教育是超大规模的,它将传统上被认为大批不具有接受高等教育能力和资质的人口吸纳进来,在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和容量的同时,也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所以,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需要有新的认识,不能固守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普及化高等教育不是低质量的高等教育,也不是少数人“圈养”、多数人“放养”的教育,更非一个标准下少数人通过、多数人被淘汰的教育。而应是所有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都得到不断提高的教育,是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是全面素质的教育,而且是覆盖全体学生的教育,还是包括所有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教育。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避免畸重畸轻,杜绝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只片面地考虑少数学生发展、部分高校办学、个别层次或类型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现象,而要兼顾所有学生、所有高校、所有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达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2. 有助于发展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难点在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高校的特色办学。在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虽然学生个体的发展也受到关注,但总体上教育模式是统一的,教育方法是一致的,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是相同的。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虽然统一的教育标准和方式有所松动,开始向差异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但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甚深,精英化的质量标准常常对大众化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就办学规模而言,高等教育都处于精英化阶段,只是在近10多年里,才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且奇迹般地开始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因此,可以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大众化只是一个短期的过渡阶段,基本上还来不及形成成熟的多样性的教育模式。如果不能建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模式,那么,要想在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只能是痴人说梦,美梦虽好,不能成真。所以,坚持弘扬素质教育,根据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生源的特点和教育要求,以每一个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的,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初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普及化的全纳功能,不放弃任何一个大学生,从而全面提高国家人口质量。 

3. 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有两个动因:一是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二个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要求。二者有联系,也有差别。人们往往将前者视作内动力,而将后者视作外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外动力作用的结果。这也就使得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国高等教育表现得还不是很尽如人意,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结果可能是消极的:要么进展缓慢,要么严重地不适应社会需要,激化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坚持弘扬素质教育,提高包括专业素质在内的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助于增强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效地缓解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使普及化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  

二、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思想已经在我国精英化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得到实践,因此,到了普及化阶段,它不是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思想,在继承和保留前两个阶段思想的合理内涵的基础上,应当有更富有适应性的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是平民教育,具有大规模、多样性、个性化和社会化等特点。统计表明,世界上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地区)共有68个,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0%的国家(地区)有18个,毛入学率在60%~80%之间的国家(地区)有38个,毛入学率在60%以下的国家(地区)有12个①。据预测,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时候,将在2014年总规模的基础上净增800万人左右,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将达到4359万人左右。要覆盖如此庞大人口群,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必然对素质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那么,是不是有另外一种什么思想,比如,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卓越教育,或者“新工科教育”,等等,能够取代素质教育,而成为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呢?我们认为,这些高等教育思想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与素质教育思想不在一个层面上,它们所发挥的作用一个是局部的,一个是全面的,大不一样。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思想是指导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中国特色。素质教育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生长起来的教育思想,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思想。经过20多年的发展,素质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深深地扎根于我国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一种高等教育思想如此广泛地为人们所认同,我们曾经向其他国家学习,借鉴和移植过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校办学制度,虽然它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一种思想能够长久地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发挥影响。据统计,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时候,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会是美国的两倍以上,接近或达到所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在一个人口众多、发展水平差别巨大的国家,高等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国家是不同的,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是为了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驾驭如此庞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美国没有经验,欧洲更没有经验,只能靠我们自己摸索。要让我国高等教育解决我们的问题,不能寄希望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更不能依靠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思想,因为任何思想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离开了培育它的土壤,它就丧失了赖以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基础。素质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有着极强的针对性。素质教育没有过时,对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多样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层次多样、种类复杂的社会系统,迈入普及化阶段,上述特征将更加突出。普及化高等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大众教育,它需要满足大多数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进而满足大多数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不是空想或臆想,而是事实。世界上有18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80%,这样高的毛入学率绝不只是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它必将带来高等教育性质的改变,包括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高等教育构成要素的多样化。因此,当我国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时候,而且随着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化必将酝酿和产生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多样性的高等教育思想,能够包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它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素质的提高;面向全面素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全面发展;面向每一所高校,所有高校都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一种高等教育思想不会只有一种教育标准,也不会只有一种教育模式,它要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高校在遵循其核心意旨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决定自身的教育标准,发展自身的教育模式,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所以,素质教育具有多样性,能够指导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

3. 适应性。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素质教育不是为了孤芳自赏,也不是为了就教育论教育,它是要使高等教育全面提高质量,增强适应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素质教育是立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谋求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达到高等教育的外向性目的。这与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高度一致的。进入普及化阶段后,我国每年培养的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毕业生将达到1000万以上,如此庞大规模的新增劳动力无疑将有力地提升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产业生产水平,促进国家和社会转型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在一个劳动力以中学毕业生为主的社会,要实现转型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都是不现实的。高新产业的繁荣发展,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为基础的,因为它要求其从业人员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并且要求高等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毕业生,保证其人力资本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素质教育将使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拥有无限的社会功能空间,提高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使二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

4. 文化性。高等教育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其内在的支持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人们一般更愿意将后者,即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看作是高等教育文化。如此看来,素质教育本身就表现为一种高等教育文化,它是以素质和质量为核心、由一系列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性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被用来丰富高等教育文化,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被用来取代另一种高等教育文化。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秉承一种专业教育思想,形成了一整套高度专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专业教育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专业教育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专业化教育则使我国高等教育既不能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又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40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学分制改革、选课制改革、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制度改革、双学位制度改革、转专业制度改革,等等,都是针对过度专业化教育问题的,也就是要改革专业教育文化,建立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文化。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素质教育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与4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相向而行。因此,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文化创新,建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基础的新的高等教育文化。

三、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策略

素质教育从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时间,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由于眼界、机制和传统的高等教育文化的影响,素质教育并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没有确立起来。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应当准确把握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意旨,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使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高等教育文化。 

1. 以素质教育思想整合其他高等教育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计划和实践的基础。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二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实现指日可待,只要按照现行的高等教育发展节奏,我国很快就能迎来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时代。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却远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不断努力。尽管两大任务表面上看是不同的,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是要发展一个低水平、低质量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而是一个高质量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这就是高等教育强国。因此,素质教育在完成两大任务中担负着重大使命。应当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思想创新,牢固地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并以之为基础将其他各种高等教育思想统整起来,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以往的改革实践中,素质教育往往还是孤立地单独发挥作用的,没有能够与其他高等教育思想相融合,更少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常常是采用了一种打补丁的方式,即成立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由该中心负责实施素质教育,而教务处及其他相关部门则很少参与或基本不参与。不能成为总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能融入主流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素质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要发挥好素质教育思想的作用,应当在两个层面采取行动: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高校层面。在国家层面,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发展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发展都要着眼于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层面,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全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活动、师生教学行为、教学条件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等都要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也就是要建立起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2. 完善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普及化高等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没有个性化的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固的基础。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不但规模大了,学生多了,而且学生构成变得复杂了,求学目的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毛入学率40%、30%甚至更低的阶段,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远远没有普及化阶段那么复杂。普及化不仅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而且还表明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几乎与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发生了紧密的关系,高等教育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发展,否则,就没有实现其功能。为此,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成为了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一向一致性有余、多样性不足,个性化发展不能说没有受到关注,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解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只有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利于其兴趣爱好得到发展的教育,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才有了最可靠的保障。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在于人才培养方案,我国高校曾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修订和完善,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刚性过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各学科和专业画地为牢,各种教学计划和课程模块壁垒森森,学生的选择往往被降低到了最小范围,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所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可以在三个方面持续努力:一是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二是进一步淡化专业界限。加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转变学科专业孤立办学的局面。三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标准中,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作为基本要求,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予以贯彻落实。

3. 大力发展师生学习共同体。素质教育不能只是政策口号,不能只是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更不能只是课外文体娱乐活动和各种素质拓展活动,而应当是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灵魂,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南,是高校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归根结底,必须体现在师生的教学行为上,因为只有师生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最终的教育质量。如果师生的教学行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不管政策提得有多么重要,不管高校领导如何努力推进,都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国高校师生的教学行为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师为了教学工作量而教学,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要求而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是两种基本的教学行为,师生交流互动少之又少。以这种教学状况迎接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到来,结果可想而知。改革是当务之急,不但为了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而且为了提高当下的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改善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师生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教学活动主体关系形态,师生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为目标,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彼此信任、相互交流、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共同致力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从而达到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充分发展。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既是师生的事情,又不只是师生的事情。师生,尤其是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下身段,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主动地与学生建立交流互动频繁的紧密关系;学生要积极地建设性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个人全面素质为目标,主动参加到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去,发展良性互动的人际交往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干部职工应当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提供支持和帮助,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创造条件。

4. 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素质教育既是纲领,又是行动,是国家和各级各类高校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纲领,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际行动。对于高校而言,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有思想观念的更新,又要有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还要有文化环境与氛围的营造。素质教育不是在真空环境下的实践,它所要面对的不只是教育思想、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习行为、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很重要的教育传统、师生员工的心理预期和心理定势、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等方面的问题。前者往往可以通过正式的改革文件和行为逐步予以解决,后者则存在对象不明、作用不定且不易感知、难以把握的特点,所以,解决起来要更棘手一些。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环境。要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加强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有利的环境,提高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效。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高校要立足自身,在全校倡行全面素质教育,创建风清气正的校风,创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与沟通,主动宣传改革宗旨、实施进展和相关成效,用积极的舆论引导社会公众,争取社会支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满足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夏颖,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 361005 

 

 

 

上一条:立足国防特色 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创新之路
下一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际性政策及其特点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