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办公室
 学校主页 | 本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规章制度 | 参考信息 | 校情统计 | 常用下载 | 巡察审计 
现在是: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热点文章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参考信息>>他山之石>>正文
 
浙江大学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 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2024-02-28 15:43   教育部

    浙江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把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努力造就更多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打造“试验田”平台,探索培养改革。一是完善组织架构。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研究生层次的工程师学院,探索构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平台。工程师学院实行理事会负责制,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组建理事会,校长担任理事长,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共同轮值理事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理事长。学院实行实体化办学,设立党委以及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内设7个行政办公室,专设“求是工程岗”“工程教育创新岗”支持人才队伍建设,专聘教师30人,兼聘校内导师900余人,企业导师1600余人。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深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发挥工程师学院改革“试验田”功能,持续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科领域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急需相匹配,试点“企业出题、校企共答、产业评卷”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融入产业技术攻关实践,在航空制造、高温合金、集成电路、高端芯片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精准度。三是强化使命引领。将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写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开展“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调研,召开“加快建设世界优秀学科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等专题座谈会,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切实增强服务强国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打造“党团班一体化”“课程思政工作坊”等特色品牌项目,深挖工程发展史中的红色资源,举办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厚植师生家国情怀,引导广大师生在扎根中国大地、投身行业一线中探索攻克工程技术难题。

  实施“项目制”组织,创新培养模式。一是加强联合培养。开展“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项目为单位招收跨专业类别的研究生,面向航空制造、集成电路、智慧能源等重点领域规模化人才培养需求,与企业共同组建联合培养基地和中试研发基地,探索构建学科交叉、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每个研究生卓越培养项目均成立培养委员会,三分之一以上委员来自企业,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二是实施项目牵引。依托学校多元交叉的国家级研发平台、科创中心、实训平台等优势资源,设立近150个培养项目,每个培养项目确定一位首席科学家主导实施,以项目为单元每年招收20—40名跨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一定比例的工程博士研究生,针对性服务重点领域人才培养需求。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将产教融合要求贯穿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每个培养项目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导师,并在联合研发攻关的企业选聘总工程师和企业导师,将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引入教学、实训等各环节。围绕项目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工程项目和企业重大横向课题组建科研攻关团队,依托科研团队开展人才培养,把高水平科研资源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资源,推动实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双丰收”。目前,已累计选派2000余名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习实践、参与科研项目。

  注重“全方位”保障,夯实培养支撑。一是完善教学体系。健全卓越工程师核心知识结构和关键能力素养框架,明确品德素质、知识结构、基本能力3个一级指标及13个二级指标,更加突出卓越工程人才的职业素养、跨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重塑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专业学位应用性课程”“重点行业核心课程”“跨专业大类前沿课程”三大类课程体系,开设《高阶工程认知与实践》等一系列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创新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训体系,开展“工程设计、制造、分析、测试、集成、协同”全流程高阶工程创新实训,让研究生在企业、研发基地、高能级校企联合体和科研院所等多个平台和项目中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二是压实导师责任。为所有专项的研究生配备校企导师组,学生研究课题来自企业清单,探索由企业为研究生毕业设计出题。搭建校企对接会等面对面沟通平台,企业导师定期了解研究生学习进展情况,指导研究方向,并提供丰富的工业生产和实验数据。推进导师分类评聘和管理改革,举办“企业导师育人能力提升研修班”,通过开发“典学APP”、升级研究生管理系统为校企导师组全过程协同指导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创新评价机制。成立工程类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完善成果基本要求和学位授予机制,单列评选优秀工程博士学位论文。明确以工程创新及成果应用转化成效为导向的学位申请前置要求,推动研究生毕业学位申请与工程师职称评审贯通,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颁发学位证、学历证的同时颁发工程师职称证书。

  强化“全链条”协同,汇聚培养合力。一是加强校企协同。聚焦国家关键领域人才布局以及重点行业人才急需,协调跨院系、跨学科和校外师资等资源,建立链接校内院系、联通校企校地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每年培养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完善校企协同共商机制,强化校企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建设、资助体系改革、评价标准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围绕育人目标、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已与相关企业协作完成124套培养方案的编制修订。二是对接产业发展。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智慧能源、生物育种等13个重点领域与国家实验室和行业企业开展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任务,加快贯通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健全开放办学模式,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构建覆盖全省域的协同联动网络。在浙江衢州、宁波、台州建设3个工程师学院分院,有效支撑当地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地方直接培养、引进和输送人才。与有关单位共同制定全省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标准,推动成立全省卓越工程师协会,引导科研团队与地方行业、企业互动衔接,服务促进当地产业集群建设,构建新时代校政企合作生态体系。三是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拓展全球合作网络,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等联合设立研究生学位项目,设置模块化、特色化培养方案,协同推进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为在校研究生参加行业前沿研讨会及国际工业实践项目提供支持和保障,在实践中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紧跟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上一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培养能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下一条:厦门大学“四维发力” 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