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自2016年落地新疆招生办学以来,始终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衡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西部大开发质量的重要标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建功立业。今年校区首届毕业生共435人,除137人升学外,已签约毕业生227人中118人留在新疆基层工作、40人在其他西部地区就业,占70%。
注重思想引领,树立扎根西部远大志向。把握高校思政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在日常思政教育中融入以艰苦创业为内核的“石油精神”“铁人精神”,涵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创新开设“流动课堂”“实践课堂”等,让课程思政走向野外实习教学现场,使学生在生产实境中亲身体会扎根边疆、坚守沙漠的胡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组织“石油企业行”“红色之旅”社会实践团队,赴油田厂矿西部边陲,深入生产一线,全方位了解企业;聘请来自油田一线的劳动模范、技术专家等担任学生导师,增强学生对石油一线和西部基层认同感,逐步树立扎根西部基层、奉献青春的远大志向。
创新培养模式,适应西部发展人才需求。将培养适应西部发展需求的各类高素质人才,为西部发展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作为校区的使命担当和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标准。不断优化专业设置,除开设石油工程、地质工程等传统优势专业外,面向新疆地区人才急需开设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紧缺专业。调整培养方案,按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的思路,在所有工科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体系建设,鼓励采用基于工程项目达成的导向模式,要求工科专业实践环节学分比例高于25%,每学期至少安排一门由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参与教学的课程。完善培养机制,构建“基础教学实验平台—校内实训与创新平台—企业工程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与当地政府、企业共建共享覆盖石油石化全产业链的大型系列装备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国内领先的“工程实践工场”。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上下联动就业格局。提高政治站位,把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大任务,形成领导班子研讨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制。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体系,压实稳就业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将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汇总和通报就业工作推进情况,对进展缓慢的单位予以指导督促。出台《全面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十项措施》等文件,以适应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不断健全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制度,大力宣传表彰在就业工作中贡献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形成学校统筹领导、多部门协调配合、全员参与的立体式就业工作格局。
抓好政策保障,消除基层就业后顾之忧。宣传解读国家促进西部基层就业政策,在学校就业网站设置西部就业信息专栏,邀请基层就业优秀校友代表等返校开展先进事迹分享和座谈交流活动,鼓励毕业生自觉选择到西部基层就业创业。出台《毕业生赴中西部及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资助管理办法》,对赴中西部地区及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学生给予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设置赴西部、基层以及海上平台就业奖学金,引导激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出台《克拉玛依校区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围绕校区人才培养定位和西部建设人才需求,从积极拓展就业市场、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加强对特殊群体帮扶、完善就业工作考核机制等方面,促进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水平。积极拓宽就业市场,与当地人社部门及驻疆企业密切合作,邀请疆内企事业单位来校召开专场宣讲招聘会40余场,提供3000余个就业或实习岗位。依托学校就业信息平台,邀请用人单位开展线上宣讲会、网络双选会、在线面试等,丰富招聘应聘双方各类信息,提高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契合度。优化就业服务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学生“一站式”获取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和办理就业手续。完善就业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学生就业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业过程中的问题。校区结合新疆地域特点,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组织校区广大干部和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亲结对”。通过“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组织校区干部和教师深入开展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等工作,已实现广大干部和教师与毕业生结对全覆盖。联系干部或教师按照“一人一策”模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职业倾向、就业困难等,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