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围绕苹果产业发展,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育种栽培、采后加工、储藏运输、市场营销、营养健康等方面,为陕西苹果产业各环节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着眼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强化产业一线实践能力培养,近20年来累计培养掌握果树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人才3000余人。高度重视苹果产区已有技术管理队伍的再教育和产业大户的培训工作,不断强化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智库建设。建立了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等先进开放的教学研究平台,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奈尔苹果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积极筹建国际苹果研究院,为苹果产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理论研究助力产业科学发展。科学认定陕北黄土高原为苹果优生区,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业内专家广泛认可,为陕西渭北旱塬和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协助陕西省创造了“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优果生产四项技术,初步确立了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培育成功拥有自主产权的苹果新品种。整合学科优势,围绕遗传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品质、贮藏、产业经济等研究领域,建立了一支涵盖苹果全产业链的多学科力量相结合的专家技术梯队,不断提升在苹果产业发展方面的研发能力、科技竞争力和服务支撑能力,助推陕西成为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果汁出口省份。举办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邀请来自25个国家的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探讨苹果产业面临的科学问题。
科技推广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建立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技术交流与合作“四位一体”功能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目标,先后在陕西苹果主产区白水、洛川、千阳建立了试验示范站,开展苹果新品种引进与选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将促进旱区苹果优质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落地生根,开辟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快捷通道,不断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以示范园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各类示范园110多万亩,编制技术规范和标准20个并得到地方应用,向各级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建议和参与论证80多人次,培训基层技术骨干3600余名,果农16500多人次。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陕西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联合多家农林院所、打破学科界限,有针对性地开展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促进陕西苹果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不断带动更多果农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