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办公室
 学校主页 | 本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规章制度 | 参考信息 | 校情统计 | 常用下载 | 巡察审计 
现在是:
热点文章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参考信息>>他山之石>>正文
 
华南理工大学坚持四大战略推进协同创新
2014-11-21 15:28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实施“兴华人才工程”,深化协同创新团队建设 

●牵头建设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基地 

●与佛山等地方政府共建了16个地方工业技术研究院 

●创建我国首个“千人计划”创新医药“前孵化器” 

●出台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坚持“学术立校、开放活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战略,积极推进校校、校企、校所、校地与国际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为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坚持学术立校战略,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团队建设和基地建设,集聚内生力量,夯实协同创新基础

——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整体提升学科水平和竞争力。按照一级学科门类重组学院,将学院数量由原来的30个调整到24个。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在轻工、建筑、食品、化工、材料、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精心打造优势学科,在LED、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主动布局新兴特色学科,化学、材料学、工程学、农业科学和物理学等进入美国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学科排名,日渐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学科格局。  

——实施“兴华人才工程”,深化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先后实施“兴华人才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建设,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大师)领衔组建学术团队,在团队建设中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通过合约管理体现学校与学院之间、学校与重点团队之间、学院和教师之间的责权利。2011年底,又启动“兴华人才工程”第四期建设,更加体现学科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以工科为主的学院教师组建实质性的学术团队;承担公共基础课和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组建公共教学团队;有关学院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自行组建学院教学团队;文、理科学院可根据学科特点决定是否组建团队等。  

——高起点建设创新基地,提高学校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以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66个省部级科研机构为平台,以承担国家高层次重大项目为纽带,培育了一批标志性、原创性的优秀成果和杰出人才,促进了高层次科研创新基地的建设。2011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0亿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亿元(含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获批“973计划”项目1项,获批“973计划”项目课题7项。  

二、坚持开放活校战略,联袂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拓宽协同创新空间

——优势互补,共同建设高水平研发基地。与清华大学、北京市发改委、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中山大学、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部门共建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吉林农业大学、中粮集团武汉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等部门共同建设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受教育部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委托,牵头建设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成绿色能源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7个研发中心,力争将其建设成为广州和珠三角地区的技术源泉和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在广东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与广州昊源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打造“中国版肯尼迪政府学院”等。  

——联合培养,全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组建各类创新班、强化班和教学改革试验班,对学生实施优才优育。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建生命科学创新学院,其中基因组科学创新班迄今有21人次以并列第一或署名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篇。与中科院软件研究所、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中冶纸业集团、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腾讯公司等联合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学生覆盖面高达15%。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研究生院,与美国普渡大学等著名院校合作中美学院,与法国南特大学以及法国大学高等工程师联盟等联合共建中法工程师学院,促进了国际视野人才的培养。  

——重心下移,在服务与贡献中谋求创新发展。累计选派近400名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牵头或参与组建了机械装备、工业废水处理等30多个产学研创新联盟,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各地主导产业,与佛山、中山等地方政府共建了16个地方工业技术研究院,与东莞共建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直接参与并服务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进与培育并重,增强协同创新力量

——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三大计划”。结合国家及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相关计划和学校“985工程”建设规划,实施“杰出人才与创新团队引进计划”、“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杰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  

——创建我国首个“千人计划”创新医药“前孵化器”。吸引9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受聘学校,探索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升级的有效结合,为破解“千人计划”科技创业瓶颈寻找可行方案。  

四、坚持文化兴校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形成支持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强顶层设计,以“融入发展促发展”的理念助推区域产业升级创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学校即制定《华南理工大学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创新型广东建设,实施高水平学科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起点创新基地、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准国际交流合作“五位一体”战略,重点建设新能源、先进制造、低碳技术与循环经济等研究院,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创新”转变。  

——适应协同创新的需求,加强重点领域战略规划、模式创新和综合改革。选择优势学科领域和方向,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主动出击,联合相关单位,探讨建立双方认可的协同合作模式。在人才引进、资源指标等方面开辟政策特区,以协同创新模式对学科、科技、人事人才以及国际化等制度和资源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正在制定跨单位的人事管理政策、给予优先和倾斜支持的人才计划保障政策、允许依托单位根据作用与贡献自主确定收入的分配保障政策等。  

通过以上举措:一是深化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了部省共建、科研院所联合办学、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办学体制。二是创新了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改变了传统的点对点合作方式,形成以企业科技特派员、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为“点”,以产学研创新联盟为“线”,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三是创新了拔尖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与一流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国际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四是改变了基层学术团队的运行机制。学术团队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校级学术团队与学院层面组建的团队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校级团队侧重建设跨学科、跨学院的大平台,旨在衔接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协同创新。(选自《教育体制改革简报》)  

上一条:天津大学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下一条:北京大学实施“小班课教学”助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201号